做产品,千万不能用产品思维,这会葬送企业的未来。
顶尖高手的字典里,没有“产品”二字,而是聚焦一切资源,去极致“钻井”,去创造一个伟大的品牌。
立足于当下同质化竞争、极致内卷的大环境,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做产品?下文结合行动教育董事长兼CEO李践老师的著作新版《赢利》与课程《浓缩EMBA》,供您参考。
本文作者:李践
行动教育董事长兼CEO
《赢利》作者
《浓缩EMBA》主讲导师
战略、价值、产品,是一体的。
无论企业的战略是什么,差异化的价值是什么,最终都要落到产品上。
而且,所有商业竞争的焦点,都是产品。因为对于用户来说,他不关心一家公司的战略是什么,他只关心这家公司的产品能为自己创造什么价值,甚至是超出期望的价值。
相较于以量取胜的时代,现在已经是新市场、新环境,企业的产品逻辑已经发生巨变,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和路径去做产品?
高手的字典里
没有“产品”二字
战略落地到最后就是产品,但真正的高手,字典里没有“产品”,他们用的是另一种思维:品牌。
产品思维,讲的是产供销,重在怎么更多、更快地生产,而品牌思维是永远的用户主义,永远基于用户的需求,永远站在市场的角度,永远重在赢得人心。
而实际中,大多数人依然是产品思维,认为多多的生产就能带来多多的增量,这不仅大错特错,更导致了产能过剩,产能过剩让各行各业卷入了同质化竞争,大打价格战。
价格战完全是“人祸”,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产品的本质与逻辑,而作出来的商业灾难。
现在是以质取胜的时代,用户已经不缺产品,企业要站高一线,看清局势,降维打击,用品牌思维去做产品,去创造一个伟大的品牌,去围绕一个独一无二的用户价值,聚焦一切资源,击穿,打透,并且做到市场第一。
深陷产品思维
你会被成本压死
大多数企业,失误在哪里?
失误在我们只有产品思维,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卖的多,卖的快,我们的脑袋里只有工厂,永远站在供给侧去思考问题,这是一种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,带来的是产品维度的“做1000米宽,但只做1米深”,投入大量的成本,最后产品都卖不掉,变成库存和应收帐款,更现实的是,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最后根本没有赚到钱。
产品思维是一条恶性循环的路,是一条“越做越没有路”的路,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思维模式。
顶尖高手一定是用户导向,一切从用户需求与价值出发,不仅要做到价值的独一无二,更要做到价值的第一,从差异到差距再到差价,把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在用户上。
为什么一定要聚焦在用户上?因为做企业,收入-成本=利润,请注意,在企业整个生态系统里,收入只有用户,其他都是成本,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道理。
这意味着什么?我们只有先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,企业才有增量,我们必须聚焦用户价值,像“钻井”一样,1米宽,1000米深、1万米深、10万米深。
做企业,还是一场有限对无限的游戏,你的时间、精力、员工都是有限的,但市场和用户都是无限的,所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,而这个刀尖就是用户。
一切有限资源都要花在用户身上,基于用户去打造产品、品质、品牌,我们才能在当下的市场中破局。
做产品
要极致聚焦地“钻井”
赢得产品端的胜利,最重要的是极致聚焦地“钻井”:
1米宽:聚焦拳头产品,找到企业的“1米井口”,也就是承载企业战略和价值的拳头产品。
1000米深:聚焦核心用户,因为20%的用户创造80%的收入和利润。
1万米深:聚焦品质,用户看的永远是品质,谁能把品质拉高,把品质迭代的速度加快,谁就能跑赢整个市场。
10万米深:聚焦品牌,要“击穿”用户心智,赢得用户信任,完全地聚焦,单点all in。
第一步:
1 米宽,聚焦拳头产品
产品是企业战略与独一价值的载体,世界顶尖公司的成功逻辑,都是先把一件产品做到世界第一,重点是“一件产品”。
比如可口可乐年营收470亿美金,其中红罐可乐的收入就是339亿美金,营收占比72%;苹果一年的营收是3910亿美金,其中iphone就收入2976亿美金;伊利的年营收是1158亿人民币,其中安慕希就占了几百亿;格力的年营收是1900亿人民币,但空调就占了78%,收入1486亿等等。
这就是顶尖高手的逻辑,先把一个产品做到100亿,而大多数无名小卒是怎么做的?把100个产品做到1个亿。产品又多、又乱、又杂,最后大多数产品都卖不掉,陷入死循环。
做企业,首先要专注聚焦在一件事情上、一个产品上,在这个产品上无限迭代,做到第一。
第二步:
1000米深 - 聚焦核心客户
这里先分享一个故事,乔布斯在刚上任的时候,立马砍掉了100个产品,最后留下4个产品,4个产品再聚焦,最后通过10年推出了一个iPhone,然后就是1.0、2.0、3.0.....不断地迭代。
砍掉产品最核心的逻辑是什么?是聚焦核心用户。
大多数企业的焦点都不在用户身上,而是在工厂上,今天已经是过剩时代,结合过往全球经济周期的经验,90%的经济危机都是来自于严重的产能过剩。今天中国为什么价格战这么惨烈?就是因为大多数企业还是生产思维。
现在,我们的时代变了,我们必须要从工厂思维转向市场思维,从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,对于企业来说,20%的用户创造80%的收入和利润,我们必须找到核心客户,去研究他们是谁?他们的消费场景在哪里?他们的购买动机是什么?
基于当下的市场环境,企业最低风险的产品模式,是先有用户和订单,然后再生产,也就是先以用户导向做出样品,去赢得客户的选择,然后才是生产。
得用户得天下,得工厂得成本,最后成本会压死你。
第三步:
1万米深 - 聚焦品质
品质是企业的天条,产品等于人品。用户看的永远是品质。
何谓品质?品,口口相传;质,做到10倍好。什么叫10倍好?你的价值被用户感知,并让用户深深震撼。
这件事情难度很大,因为品质管理不是单点管理,而是全产业链的管理。要让用户震撼,你就必须对产品的全流程进行品质管控。
整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,必须环环相扣。供、产、销,原料- 研发 - 设计 - 工艺 - 设备 - 标准 - 物流 - 品牌 - 渠道 - 体验 - 服务,每一个节点都关系到用户的口碑,企业必须在每一个节点都是高标准、严要求、零缺陷。
但实际上,很多企业不仅是工厂导向,更是以部门为导向,各自为政,以自己为中心。
每个部门到底有多少时间是和用户在一起的?实际上,他们每天都是生产与加班,离用户非常远,但真正的高手是和用户一起灰头土脸、满脸泥沙。
在品质这件事情上,民营企业必须从董事长到后勤,全员作战,必须接触用户,在每个环节都建立用户第一的价值观和服务流程,并不断迭代,以用户心为心。
第四步:
10万米深 - 聚焦品牌
企业要在产品维度真正击穿,最后一定是成就一个伟大的品牌。
品牌是什么?“品”是口口相传,“牌”是信任,赢得用户的信任。
赢得信任是非常不容易的,背后来自于三个度:知名度、美誉度、忠诚度。
知名度,是让用户知道你的品牌,企业必须做广告、宣传、活动、推广……这一系列的动作不能停,一旦停下来,消费者的认知就会下降。
美誉度,来自于用户体验,我们的产品有没有让用户超预期,让用户感到震撼与惊喜?
忠诚度,其实忠诚度是反人性的,是需要企业通过一系列设计与迭代,每一次都给客户惊喜感,才能让客户持续依赖你,从一次到一世。
这背后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复利效应,只有企业做到复利,客户才会复购。
复利是永无止境的,是每一天的“1+0.01”,聚焦1,每天改进0.01,积沙成塔,水滴石穿,用一万小时定律,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。
顶尖高手的成功就是来自时间的积累。聚焦很容易学,但长时间的、深度的聚焦,对手是学不了的,这也是最强的护城河。
任何一个伟大的产品,一定是来自时间的积累。甚至可以说,所有伟大的产品都是改出来的。
具体应该怎么改进?
把改进变成制度。在行动教育,每天都有晨会和夕会,每堂课都有改进会,员工按天改进,公司按周改进,必须长期坚持。
反观今天的中小企业,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价值与持续迭代上做得太浅了,浮于表面,没有把一个产品扎到10万米深。
真正的企业家必须用品牌思维做产品,持续聚焦一个1米宽的井口,扎到10万米的深度,把一件事做到第一,而后才是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。
本文摘选自李践老师著作《赢利》